耳朵的结构图解

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颈椎图片 结构图高清版 耳朵的结构图解

耳朵的结构图解

2024-07-07 07:49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外耳

外耳由耳廓、外耳道和鼓膜3部分组成,具体结构如下:

外耳结构图

耳廓:耳廓的上方大部以弹性软骨为支架,外覆皮肤,皮下组织少。下方为耳垂,无软骨,仅含结缔组织和脂肪。耳廓的前外面高低不平,卷曲的游离缘称耳轮。耳轮的前方有一与其平行的弧形隆起,称对耳轮,对耳轮的上端分叉形成对耳轮上、下脚,两脚之间的三角形浅窝称三角窝。耳轮和对耳轮之间的狭长凹陷称耳舟。对耳轮前方的深窝称耳甲,耳甲被耳轮脚分为上部的耳甲艇和下部的耳甲腔。耳甲腔通入外耳门。耳甲腔的前方有一突起称耳屏,后方的对耳轮下部有一突起,称对耳屏。耳屏与对耳屏之间有一凹陷,称为耳屏间切迹。

外耳道:外耳道外1/3为软骨部,与耳廓的软骨相延续;内2/3为骨性部,是由颞骨鳞部和鼓部围成的椭圆形短管。两部交界处较为狭窄。外耳道表面覆盖皮肤,内含感觉神经末梢、毛囊、皮脂腺及耵聍腺。

鼓膜:鼓膜边缘的大部分附着于颞骨上,中心向内凹陷,称鼓膜脐,为锤骨柄末端附着处。由鼓膜脐沿锤骨柄向上,鼓膜向前、后分别形成锤骨前襞和锤骨后襞。两襞之间,鼓膜上1/4的三角形区薄而松弛,称为松弛部,活体呈淡红色。鼓膜下3/4区坚实紧张,为紧张部。紧张部前下方有一三角形的反光区,称光锥。

中耳

由鼓室、咽鼓管、乳突窦和乳突小房组成。鼓室是颞骨岩部内含气的不规则小腔,由6个壁围成,内有3块听小骨,即锤骨、砧骨和镫骨,以及韧带、肌、血管和神经等。咽鼓管为连通鼻咽部与鼓室的通道,长3.5~4.0cm,斜向前内下方,分为骨部和软骨部,两部交界处称咽鼓管峡,是咽鼓管管腔最窄处。乳突窦位于鼓室上隐窝后方,向前开口于鼓室后壁上部,向后与乳突小房相连通,为鼓室和乳突小房之间的通道。乳突小房为颞骨乳突部内的许多含气小腔,大小不等,互相连通,腔内覆盖黏膜,与乳突窦和鼓室的黏膜相连续。

中耳结构图

内耳

内耳分为骨迷路与膜迷路。

骨迷路:指颞骨岩部骨密质围成的不规则腔隙,分为骨半规管、前庭和耳蜗三部分。它们依次互相连通,大致沿颞骨岩部的长轴由后外侧向前内侧排列。

骨迷路结构图

1.骨半规管:为骨迷路的后部,是3个相互垂直排列的半环形小管。前骨半规管弓向上方,埋于颞骨岩部弓状隆起的深面,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垂直。外骨半规管弓向外侧,当头前倾30°角时,呈水平位,是3个半规管中最短的一个。后骨半规管弓向后外方,是3个半规管中最长的一个,与颞骨岩部的长轴平行。每个骨半规管皆有两个骨脚连于前庭,其中一个骨脚膨大称壶腹骨脚,膨大部称骨壶腹,另一骨脚细小称单骨脚。

2.前庭:为骨迷路的中部,是一个椭圆形小腔。前庭外侧壁即鼓室内侧壁,有前庭窗和蜗窗。前庭内侧壁即内耳道底,借此与内耳道分隔。后壁与3个骨半规管相通。前壁有一大孔通向耳蜗。

3.耳蜗:为骨迷路的前部,形似蜗牛壳。其尖端朝前外侧,称蜗顶。底朝向内耳道底,称蜗底。耳蜗由蜗轴和蜗螺旋管构成,蜗轴为蜗顶至蜗底的中央骨质,呈圆锥形,由蜗轴伸出骨螺旋板。骨螺旋板是一条环绕蜗轴的螺旋板形骨板,基部有蜗轴螺旋管,内藏蜗神经节,蜗轴的骨松质内有蜗神经和血管穿过。蜗螺旋管是一条螺旋形骨管,起于前庭,环绕蜗轴约两圈半,以盲端终于蜗顶。蜗螺旋管管腔可分为3部分,近蜗顶侧的管腔为前庭阶;中间为膜性的蜗管;近蜗底侧者为鼓阶,终于封闭蜗窗的第二鼓膜。

膜迷路:是套在骨迷路内封闭的膜性管和囊,借纤维束固定于骨迷路的壁上。由椭圆囊和球囊、膜半规管、蜗管3部分组成。它们之间相连通,其内充满着内淋巴。

膜迷路结构图

1.膜半规管:为3个半环形膜性细管,分别套在同名骨半规管内。每管在骨壶腹内的部分也膨大,称膜壶腹,其壁内面都有一嵴状隆起,称壶腹嵴,是位觉感受器,能感受头部旋转变速运动的刺激,产生运动觉。

2.椭圆囊和球囊:为两个膜性小囊,位于前庭内。椭圆囊位于后上方,后壁与3个膜半规管连通。球囊位于前下方。两囊之间以细管连通。囊壁内面各有一斑块状隆起,分别称椭圆囊斑和球囊斑。

3.蜗管:为套在蜗螺旋管内的一条三棱形膜管,随蜗螺旋管也旋转两圈半。蜗管一端伸入前庭内,借细管与球囊相连通,另一端达蜗顶,为盲端。蜗管横断面呈三角形,外侧壁与蜗螺旋管外侧紧密结合,上壁称前庭膜,下壁称螺旋膜或基底膜。螺旋膜的上面有螺旋器,为听觉感受器。

内耳道:内耳道底有一横位的骨嵴称横嵴,将内耳道底分隔为上、下两部。上部的前份有一圆形的孔,有面神经通过。下部的前份为蜗区,有蜗神经通过。上、下部的后份有前庭上区,前庭下区和单孔,有前庭神经的3个分支通过。



【本文地址】


今日新闻


推荐新闻


CopyRight 2018-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-3